刚搬来的那些年,爸妈身体还硬朗,
清晨林荫道散步拉筋,
中午去“同乐小厨”吃一顿十来块的家常饭。
随着年纪渐长,他们慢了下来,
但我们从不担心,因为同湾早已准备了一切:
康年会所、楼宇管家、24小时随叫随到的服务,
陪诊、代买、上门清洁、针灸、理发、健康讲堂……
再加上全年无休的节庆活动、友邻大学、社群社团,
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要忙,还要精彩。
去年,金婚纪念,
同湾为他们和邻居们精心举办了金婚庆典。
那天,我爸妈穿上中式礼服、戴上胸花,
笑得比新婚还灿烂。
我妈笑着说:“在这儿越活越年轻!”
我明白了这片家园,不止承载晚年,
更装下了精神的安放。
如今回头看,
16年前的选择,
是我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。
我的孩子,是迎着海边的朝阳,
看着橘子海的日落长大的。
轮滑、游泳、绘画、书法,都是在同湾学会的。
春天沙滩风筝节追着爷爷跑,
夏天泡在露天大泳池和熊熊森林乐园撒欢,
秋天跟着研学在大自然中认识万物,
冬天就在同湾湖上滑冰,回来总嘟囔 “不想走”。
社区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物件,
就有我小时候的物件与回忆。
当他在馆里看到了爷爷的军旅故事,
回来悄悄对我说:“我要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。”
前不久,
看到小伙伴的画作在少儿艺术馆展出了,
那之后,他画画的劲头更足了,
眼里亮晶晶地说:“我的画儿也要展出去”。
听说,博物馆又在扩建,
新增了同湾艺术馆和军事体验区,
现在,体验区马上就可以去体验枪林弹雨了,
先“让子弹飞一会“。
这片沙滩、这些丰富的研学活动,
还有邻里间流动的温情,
教会了他什么是根,
什么是家,什么是被爱滋养的童年。
我们曾经把自己当游客,后来才发现,
早已把自己过成了“同湾人”。
谁家饭菜香、谁家猫爱串门、哪家奶奶生日,
大家都知道。
走在同湾湖,
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邻居聚在一起,
晒着聊着家长里短,
偶尔还有几只慵懒的小狗,
眯着眼睛安静地趴在身旁,
上演着最真实的生活。
周末想回家,一早从北京出门儿,
还能赶得上食堂的早餐。
节日里,晚会是邻里自己的舞台,
友邻大学,有人教英语、
有人学国学、有人教手工、
有人学唱歌、有人教瑜伽、有人学养生……
在这里,
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,
每个人都能发挥自我价值。
在这里,房子虽有墙,但人与人之间没有。
住在同湾,是与邻里共建共享,与生活一起成长,
与美好深度相连。
这几年,我们亲眼见证了同湾的“日新月异”:
今年的沙滩又升级了,新增了打卡地标;
听说28号楼将打造「全功能智慧康养度假综合体」,
未来,足不出楼就能悦享高品质生活;
同湾小镇上,
又有了新的美食店、甜品店……
古堡·德式餐厅,还有湾K·KTV、古堡酒窖
都在紧锣密鼓装修中。
每一次改变,都是同湾对“更美好”的生动兑现。
有人说,这里适合养老;
有人说,这里适合度假;
也有人说,这里是居住最舒适的地方。
我想说:她不是一种定义,而是一种感受。
她是让你心里踏实,精神丰盈,身体充满活力的,
宜居、宜养、宜游;
有趣、有爱、有盼的第二故乡。
这些年,我们不是旁观者,
我们亲历了“同湾更好”的一点一滴。
同湾用不变的匠心,
一直兑现着那句朴实的坚守——
“一切从业主出发,一切为业主更好的生活。”
去年,爸妈和邻居们在同湾的带领下一起
去广西、云南、唐山、锦州等地儿旅行。
今年,又将启程前往哈尔滨松峰山皇家道场海云观,
寻仙问道、祈福纳祥,对话800年历史;
登山观星,避暑清修,蕴养身心。
去阿什河畔看看田园牧场、吹吹小镇清风……
这一切,不只是出游,更是“家”的广泛延伸。
这也正是盛邦基业集团
“一山一河一河畔”文旅战略的实践,
把自然、文化与康养生活深度融合,
打造出一个“身心丰盈、精神自足”的美好旅居方式。
我越来越明白,
“家”不是一个固定的点,
而是我们一起出发、一起归来的方式。
我们不仅住进同湾,我们也在一起,走向更远。
下一站的风景,我们仍在同湾出发。
16岁,对一个人是青春
对一个社区,是沉淀
而我们在同湾,四季有景,邻里有情,生活有趣
幼有所托,老有所依,老有所享的故事,还在继续
这里,是我们的第二故乡,是生命的一部分
如果你问我
同湾,值得终生托付吗
我会说
在这里,把生活过成了最好的模样
这16年,已经是最动人的答案
同湾,值得一生托付!